兔子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机排行

文章内容

英雄联盟之征途全集_英雄联盟之征途王佑

tamoadmin 2024-08-27
1.李四光的家庭纳粹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尽管纳粹通常声明支持极权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形式(与马克思的

1.李四光的家庭

英雄联盟之征途全集_英雄联盟之征途王佑

纳粹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尽管纳粹通常声明支持极权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形式(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但纳粹主义通常与法西斯主义有关联。

阿道夫·成为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这一政党的领袖。这一时期的德国也称为纳粹德国。纳粹主义也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纳粹主义的信徒称为纳粹。当代德国已取缔纳粹主义,尽管有少量的残余份子仍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活动,即新纳粹。一些历史修正主义者仍然散布否认和淡化大及其他纳粹行径的宣传,并努力美化纳粹的政策和行为。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

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

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

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

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

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

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

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

“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

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

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

法西斯头子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

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对他

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

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

‘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还为他的冲

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李四光的家庭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

公元前三千纪末,来自波斯湾的游牧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西亚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来到地中海东岸地区,同化了当地的胡里人,于公元前21世纪初,建立起一批有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奴隶制城邦,成为腓尼基人。腓尼基人继承了西亚的商品经济文化传统,并将它发展到海上。他们善于经商和造船,海上贸易尤其独步地中海,并且常常商盗不分。他们的行为,往往因对象而异:弱,则用抢;强,则用骗;不弱不强,才和你规规矩矩做生意。[1](上,P349)腓尼基人在小亚西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建立商业据点,进行商业殖民活动,同时从事海盗活动,到处掳掠人口,贩卖奴隶,成为西亚诸民族中,集贸易、海盗和殖民于一体的典型“海上骑马民族”。

克里特人与腓尼基人隔海相望,与他们同样是在血统或文化上皆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而,当农业发展到饱和状态之时,便理所当然地选择并继承了腓尼基人为代表的“海上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

以公牛为标志的宙斯,则大抵是欧洲土著和农耕文化的象征。欧洲土著很可能就是克罗马农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由于冰期中得天独厚的条件,曾经发展成为主要靠为生的典型民族,并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欧洲洞穴岩画和细石器文化。随着冰期的逐渐消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逐渐消失——大批大中型哺乳动物灭绝了,其余的物种也随着冰川的退缩而到处流散。于是,一些坚持肉食习俗的族群便紧随其后,成为不断迁徙的游猎者;有的在欧亚内大陆逐渐演化为主要靠游牧为生的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而一些不那么坚持肉食习俗的族群则可能留了下来,继续过着渔猎和集的生活,后来又与逐渐进入欧洲的亚洲或非洲人种的族群相混合,成为最早发展欧洲农业的欧洲土著。这就意味着克里特人中的土著,还可能继承了克罗马农人的血统与文化传统。于是,克罗马农人的传统和腓尼基人的“海上游牧民族”传统便又融合为一,推动克里特人别无选择地走上海上贸易、海外掠夺和殖民的发展道路,成了爱琴海地区令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的“海上骑马民族”。

3.继承和发扬海上骑马民族传统的地中海文明

继米诺斯王国称霸爱琴海和地中海的是希腊半岛上创造了迈锡尼文化的亚该亚人。亚该亚人大抵是印欧游牧部落与当地土族融合而成的,因而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和文化传统。加之希腊半岛与克里特岛一样缺少农业的长足发展条件,却也与克里特岛一样,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优势,因而他们便又理所当然地继承和发扬了克里特的“海上骑马民族”传统,在著名的王中之王阿迦门农的率领下,发动了一系列海上战争,不但取代了米诺斯的地中海地区海上霸王的地位,而且积累了大量财富,被称为“多金的迈锡尼”。然而,也正是由于“多金”,便又遭到来自小亚西亚的野蛮游牧民族多利亚人的围攻和破坏,并终于在公元前12世纪灰飞烟灭,化为一堆废墟。

从荷马史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创造爱琴海文明的那些英雄们,个个都是集商人、强盗和殖民者于一身的开拓者。史诗《奥德赛》中写道,国王涅斯托客气地问忒勒玛科斯:“你是商人还是强盗?”但绝无恶意,因为在当时,这两种职业都是极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且没有什么区别。为了笼络这些“英雄”们,“海上骑马民族”的首领与陆上骑马民族的贵族一样,不但也必须实行军事民主和议会民主,以及战利品归个人所有、仇杀无罪等一类的个人主义和个体私有制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亦步亦趋地重蹈着他们的前辈们“沙上建塔”的覆辙,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二者何其相似,不同之处,无非是以战舰代替了战马和多了一条农业的根而已。于是乎,迈锡尼文明化为废墟之后又过了400多年,终于同化了的亚该亚人和多利亚人的后裔,在同一块土地上重新崛起,创造了西方人引以为骄傲的古希腊文明。基于同样的原因,古希腊人不但一脉相承地成为新一代“海上骑马民族”,将爱琴海变成了雅典帝国的“内海”,而且进一步将海上贸易、掠夺和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地区、黑海地区和大西洋地区。公元前334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统一希腊后,又将战火引向亚洲和北非的广大地区。经过数十年的战乱,终于在欧、亚、非三大洲建立了一批“希腊化国家”殖民地。

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同样属于印欧语系和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古罗马文明,基于同样的原因,又亦步亦趋地化为“海上骑马民族”,使地中海成为罗马人的“内海”,并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有趣的是,这个靠海上掠夺殖民而繁荣起来的欧洲暴发户,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远亲——新一代陆上骑马民族——觊觎的对象,便又发生了公元376~568年,由于匈奴人西侵而推动的历时约两个世纪的“蛮族(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并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接下去,便是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和游牧文化传统的北欧的维金人,同样迫于人口增长与土地缺乏的矛盾,从8世纪起,以一种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的船代替马匹,再次继承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欧洲中世纪的“海上骑马民族”,这些海盗士兵和商人向东渡过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创立了第一个领地国家,然后顺一些河流而下进入里海和黑海;向西越过大西洋殖民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向南则伙同丹麦人袭击不列颠群岛、欧洲西海岸和地中海两岸,并与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骑马民族贝都因人和来自中亚的游牧部族马扎尔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加洛林王朝形成三面夹击,从而将西欧再次变成屠宰场,如瘟疫般地折腾了近300年之久,最终彻底摧毁了查理曼大帝恢复罗马帝国、重建欧洲古典文明的梦想。

4.传统的中断与复兴

从公元500至1500年被称之为“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年,是西欧基督教统治和封建主义扩张的一千年,“西欧封建主义出现于10世纪,在11世纪扩张,在12世纪晚期和13世纪达到顶峰”[4](P194),由于农奴制取代奴隶制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进步——铁器、马力、风力、水力的广泛使用,用于土壤改良的泥炭肥料和三田轮作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的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大飞跃,不但使欧洲的经济开始稳步增长,而且使许多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状态的蛮族开始走向定居,以致欧洲人口在10~14世纪增加了50%。然而,欧洲发展农业的条件毕竟有限,过剩的农业人口便又成为欧洲的普遍压力。与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抑商传统不同,发展商品经济本来就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因此,过剩的农业人口理所当然地转向手工业和商业,从而形成商业在“黑暗时代”长期衰落后的复兴,到了中世纪后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巨展,开始出现马克思所说的“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5](第3卷,P59)商业中心和新型城市。这些以商人和手工业行会为中心,以自由民为主要成员的新型城市,不但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而且还进一步联合起来,组成联盟,成为政治与经济统一体,最终成为与欧洲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相鼎立的政治势力。这就势必加深和激化欧洲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封建社会与天主教会的衰败。与此同时,正是西欧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商品经济的复兴,使西欧又重新向海上骑马民族的传统发展模式复归,从而导致了从1000年到1250年,由欧洲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发动的、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峡经常性的大西洋贸易航道,还将触角伸入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13世纪初,这些由封建主、天主教会和商人构成的新一代暴发户又成为他们的新一代远亲——蒙古骑马民族——的冲击目标,从而引来一场近半个世纪的“黄祸”。正是这场“黄祸”,一方面加剧了欧洲封建社会与天主教会的衰败,另一方面则使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在幅员辽阔的帝国中联合起来,贸易和思想传播可以自由进行,也就在这时,来自文明发达的中国的所有技术发明传到文化落后的欧洲,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指南针和火药。[6](P129)13世纪后,欧洲各国先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通过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来繁荣欧洲的道路。但欧洲的与市场毕竟有限,便终于再次激发出他们的“海上骑马民族”的本性,重新踏上了向海外扩张的征途。大约正是由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这段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历史,有悖于欧洲固有的“海上骑马民族”文化传统,所以才被西方的史家视之为所谓的“中世纪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说,脍炙人口的“文艺复兴”,与其说是对于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莫如说是对于欧洲固有的“海上骑马民族”文化传统——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与酒神纵欲精神——的复兴。

5.结论

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文明,与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以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农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是一种集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杂交文化和次生文明。“由于明显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欧洲完全做不到自给自足”[5](P21),在环境匮乏和纵欲文化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只能别无选择地继承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传统生存发展模式,沿着米诺斯王国所开创的海上骑马民族之路,形成以海上扩张和海外殖民为主体的海洋文化。

这种能够缓解根本矛盾并迅速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生存发展模式,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殖压力导致了周期性的生产强化。这种生产强化又总是造成环境的枯竭,后者通常又会导致新的生产体制——而每一种生产制度的典型特征都是合法化的暴力、苦役、剥削和残忍”,“物质的进化过程正是普遍的战争、不平等和贫穷的根源”[7](序言,P3)。尽管是一种肉食动物式的、以吞噬其他动物为生的异养生存模式,更确切地说,则是一种饮酒止渴的恶性循环生存发展模式。但正如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个性一样,这种生存发展模式,也正是西方人无可选择的、应对西方特定地理历史环境挑战的文明史的必然产物。

收稿日期:2003-06-08

参考文献

[1][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M].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M].郭方,刘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美]艾萨克·阿西莫夫,弗兰克·怀特.诠释人类万年[M].梁鸿鹰,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7][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黄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有点长 其实有用的就是中间的史实和最后的结论

**您好 对于您的问题我作如下回答

1.我很健康一点都不累。因为复制与黏贴只需要两个动作而已,很轻松。

2.请你耐心看到最后一行 会写明参考资料的出处

3.您打错了一个字,的cao是这个“操”而不是这个“草” 如若用后面一个草 则是割草的意思,请问您要割哪里的草呢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